经方治疗甲流,大有可为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由病毒引致的疾病,传染性极高。 流感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已知的流感有三种类型:甲型、乙型及丙型, 其中以甲型较为常见。在中国最常见的是两种甲型流感(H1N1及H3N2)。 流感会不时变种(基因改变)而衍生新品种,导致流感广泛传播,因此当局须定期重新研制流感疫苗。一般而言,流感肆虐而病例最多的月份是一至三月和七、八月。西医治疗流感多采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流感中医称为伤寒或中风,中医治疗伤寒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末年,战乱纷飞,伤寒肆虐,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著《伤寒杂病论》一书,里面详细记载了对于伤寒的论治经验,其方效专力宏,常一剂知,二剂愈,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现对于常见方剂及其用法总结如下:
1、桂枝汤(群方之冠)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麻黄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八证),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3、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4、桂枝加葛根汤方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5、小青龙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6、大青龙汤方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7、小柴胡汤方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复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8、麻杏石甘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清肺一号: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 茅根,芦根(治疗急性气管炎,肺炎的初期)
清肺二号: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前胡,黛蛤散,生石膏,寒水石
咳热合剂:麻杏石甘汤加苏子,黄芩,葶苈子,大青叶
以上方剂根据“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辨”原则,均可随证加减,适应各类人群,正所谓“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亦“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剂量换算 东汉一两约等于15.625g;现代换算一两(一钱)约等于3.125g(审稿:李荣唐)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