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院成立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委员小组,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在院长领导下从保障医院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高度出发,确定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并对医院相关医疗技术进行规范化风险评估、处置预案和持续改进方案进行决策。
组 长:钱 军
副组长:康 东 王 霞 王凯宏 高鹏程 马维军
组 员:张 锋 刘建中 杨发英 闫 莉 张俊瑕 王爱英
王宝平 张旭晖 刘鹏霞 苏 雨 杨 威 孙炳华
徐 斌 张晓勇 李生奇 牛彦红 汤兴萍 陈善昌
周勤仁 苗 锋 屠 松 龚铁军 王永恒 张文翔
葛劲松 牛世杰 陈文渊 白 莹 杨晓棠 苟凯红
韩 红 陈瑞丰 王 毅 蒋四新 黄宝生 夏东洲
吴惠宁 王 涛 谢淑兰 陈德荣
下设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办公室,设在医务部,负责具体对全院医疗技术行为的风险控制,包括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内容、防范措施及处置预案的制定及落实。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办公室主任:马维军兼任
(一)在实施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中,违犯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发生(或很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医疗事件,已经或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无论患者与家属有无投诉,都是医疗风险的警示范围。具体有以下几种:
(二)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报告医务部。
1、医疗技术被卫生部废除或禁止使用的。
2、项目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完成相关工作的。
3、发生与项目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的。
4、项目存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的。
5、临床应用存在伦理缺陷的。
6、临床应用效果不确切的。
医务部按照程序作出相应决定。
(一)住院患者沟通机制
住院医师接诊患者后,认真向患者介绍自己,同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计医疗费用,告之患者,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二)实施有创性检查与治疗,必须在实施操作前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疗意外及医师在操作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将谈话内容记入病程记录。
(三)认真落实高风险环节签字制度
为了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认真履行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作为”义务,在诊疗环节中实施规范性签字机制。签署相关同意书,向患者告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医疗意外。
(四)落实节假日主任查房机制
节假日主任查房是使住院患者在特定的时段不间断的处于质量控制中;主任节假日查房有利于危重患者。
(五)绿色安全生命通道
完善院内急诊急救机制,抢救患者过程中涉及到各医技科室、通讯、后勤保障部门,要迅速到位。
(一)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学部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立即处理并报各级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
(二)立即消除致害因素。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三)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四)立即按照程序上报。
(五)组织会诊协同抢救。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者,当事科室要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对于情节严重的技术损害,应当根据需要邀请院内相关专科会诊,共同抢救(科主任主持),必要时由医务部邀请外院专家会诊指导。
(六)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证据,包括实物、标本、手术切除组织器官、剩余药品、材料、试剂、摄像和录音资料、各种原始记录等。
(七)妥善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
(八)如患者已经死亡,必要时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其亲属正式提出并送达书面尸检建议,并力争得到患方书面答复。
(九)如属医疗过失,应当区分责任程度,并依照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
(十)因技术损害构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进行处理。患方以不正当手段过度维权、聚众滋事、扰乱医疗秩序时,在耐心劝导和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报警的同时,组织力量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院设施。
(十一)当发现技术损害与技术或药品器材本身缺陷有关,或同类损害重复或反复出现时,暂停使用该项技术或有关药品器材,并对其认真地进行研讨和重新评估,必要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十二)发现各种预警项目后,相关科室部门要详细记录预警项目内容、发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后果及进一步整改措施;并报医务部备案。
(十三)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资料。
(十四)对已造成损害的预警内容,按照我院《医患沟通程序》及其他相关文件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实施妥善处。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