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医疗劲旅争一流(一) --张掖市人民医院创建河西走廊医疗中心纪实
驱车穿行千里河西走廊,片片绿洲宛若颗颗明珠。古长城犹如巨龙时隐时现,见证着河西走廊的沧桑巨变。步入"塞上江南"张掖市,举目远望,就可以看到全市最高一幢15层大楼上四颗红心围着十字的耀眼标志。走进这家医院,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温馨现代的标准化病房,功效齐全的高精尖医疗设备和热情周到的人性化服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就是张掖市人民医院,甘肃省重点建设的全省区域性医疗中心之一,惠泽河西走廊人民的健康乐园。
三年前,为积极应对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卫生厅针对境内东西距离1655公里的地理特点,提出建立4个医疗、急救等区域性中心,形成网络,带动周边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张掖市人民医院就是河西地区医疗中心。甘肃省卫生厅厅长侯生华在宣布这一信息时强调,张掖市医疗卫生部门要有超前眼光,面向现代化医院的标准,着力把提高医疗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为发展目标,把张掖市医院建成河西走廊医疗、急救和服务一流的大型现代化医院。
张掖市人民政府发出通知:经过三至五年努力把市医院建成面向张掖,服务河西,辐射周边省区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生存之本:抢占质量制高点
张掖市人民医院院长钱耀文说,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在这方面我们花了大气力,从观念、思路到体制、机制和制度,足足集中抓了三年多,光是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三级"质量规范,就搞了210多种规章制度,全院所有高职人员和科室主任都要监督、考核、检测、评价。有一段时间医院职工走路、吃饭都拿着"制度汇编",那种近似压榨式学习,许多人至今"心有余悸"。就是这种不近人情的方法,为提高医疗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采访中,市医院领导的介绍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医院在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取消了科室的经济指标,以质量指标衡量科室工作,通过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激活了质量管理这个链条上的最关键点--科主任,实行"小院长"、"大主任"的管理模式,没有科室主任的积极主动管理,再好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二是医院把"病人满意度"作为衡量医院工作的"金标准",让患者主动参与医院管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钱耀文院长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2年,有一位病人家属在院长信箱中提出了一条意见:"我们提出意见不是专门给领导提的,而应该反馈给全院职工,便于改进工作。"院领导在收到这条意见时感触颇深,讨论后决定,在医院门诊、住院部等处,凡是方便的地方,多设院长信箱,由院长亲自开启审阅并设立"合理化建议奖";抽调专人到病床前和门诊、出院病人中开展满意度调查,收集意见建议,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在全院职工大会上原汁原味地反馈,并逐件逐条予以落实。
所有不平凡的瞬间,都源于平时的孕育和培养。2002年10月21日晚9时许,一辆满载打工者的大巴从甘肃泾川县驶向新疆,北风飒飒,暮雾阴沉,一场雨加雪不期而至,车行至国道312线张掖以西时,突如其来的车祸发生了,20分钟后,血肉模糊的40名伤员被拉到了急救中心,院领导、总值班、医务部的同志都已提前到位,仅仅五分钟,老专家、年轻医生、护士全部赶到急救中心,真是伤情如命令,时间是生命,"我连衣服还没来得及穿好,一口气就跑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专家李光普回忆说。
"大抢救"开始了。120急救车司机张师傅至今还记得,为了背伤员,他的灰制服被鲜血染红了,指挥员、老专家、青年医生、B超、X光、阅片报告,一切都忙而不乱。从预防停电到后勤保障,从行政指挥到辅助检查,整个医院浑然一体。正是这个团队创造了这个奇迹,40人中无一死亡,22人收治抢救,18人留观治疗。
对8岁的陈丹来说,在这天她既感受到了生离死别,又感受了人间真情。陈丹的妈妈在车祸中受伤最重,胸椎压缩性骨折,生活不能自理。可小陈丹在恐惧中度过了三天后就绽放了开心的笑脸,因为医院医生、护士从早到晚一批批来询问妈妈的病情,还给妈妈洗脸、梳头、送饭、接尿,给她讲故事、买书。最令她难忘的是,10月28日,护士阿姨在病房为她专门过了一个生日。终身难忘的亲情,天天都在温暖着幼小心灵,一月后,小陈丹把病区的护士都叫妈妈……
在去年抗击非典斗争中,医院领导带领医务人员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仅治愈了河西地区惟一一例非典病人,而且取得了非典患者零死亡率,医务人员零感染率,医院其他病区病人无感染率,全院职工家属无感染,非典患者无漏诊、无误诊的"两零""四无"目标,受到卫生部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辛勤耕耘,终结硕果。今年初,甘肃省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督查和行风问卷调查,张掖市医院的总得分及满意度,均位居省、市26家医院第二名。
发展之源:本土人才扛大梁
走进张掖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大厅,首先看到的是右侧墙上的医生一览表:上方是30个临床医技科室64位高职人员的7寸彩照,下面介绍姓名、职务、职称和医技特长。据介绍,这些骨干医师十有八九是医院自己培养出来的地道本土人才。
张掖市卫生局局长李文军,4年前曾是医院的院长,他对记者说:"甘肃人才资源不足,市、县以下更匮乏,张掖又是被国家列为'三西'建设的重点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与沿海和内地相比,吸引人才的拉力十分有限,又不可能花巨资从外面引进人才。'孔雀依旧东南飞',2000年以前近20年,医院仅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就有23人离开了,连医院委培的5名研究生也被南方一些医院高薪聘走。我们的对策是,转变观念,眼睛向内,把劲使在本院本地人才的发现和开发上。'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不必总是觉得'外来和尚会念经'。"
基于这样的认识,张掖市医院从1998年起实施了"人才兴院"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医院发展的第一资源。制定了队伍建设规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了人才问题"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工作责任制,把人才开发和使用纳入院、科两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中。
副院长田永山介绍说:"在人才建设上医院舍得花本钱。这几年我们每年都要拿出近百万元,专项用于人才培养,近几年又筹资5000多万元,更新医疗设备,拓宽新技术新业务,积极为高学历人才铺路搭桥。"在继续教育方面,医院实施"340"人才工程:40岁以下医务人员未取得本科学历的提高一个学历档次,40岁以下护理人员全部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每年选送40名业务骨干到省内外进修深造;鼓励支持报考在职定向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习。目前全院有250多人参加大专、本科以上学历教育,182人次送出去进修学习。另外,医院还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不定期来院讲学、交流、会诊、做示教手术,仅2000年以来就有184人次;与北京各大医院建立了远程医学教育网,每周二、四接受远程医学教育,使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新的医学动态,拓展思路,不断开展新业务,引进新技术。
与此同时,医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为广大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早在1997年,医院就垫资建起了户均130平方米的高职楼,解决了所有高职人员的住房问题。之后,又连续实施多期"安居工程",使600多名医务人员改善了住房条件。在工资分配方面,同样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种好梧桐金凤来"。随着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人才外流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学成归来的人才多了,也有一些医务人员调出去以后又回来了。神经外科李明国主任就是其中的一位。从医30余年的李主任是地道的甘肃人,兰州医学院毕业,是"张掖一把刀"。几年前,他被外省一家大医院"挖走",临走时科里举行了欢送宴,院长为他送行,执手相谈,希望他能再回来。
人是有感情的,尤其对自己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对李主任来讲,一个相对轻松的人际关系,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比优厚的物质条件更重要。他思前想后,感到张掖的乡亲、同事、领导太好了,自己是一名拿手术刀的知识分子,赚钱不是主要的,干事应该有一份精神追求。经过一个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踏上西归的列车。
李主任又回来了。院长高兴地说:"全院职工欢迎你,全市人民欢迎你,我就把病区再交给你了,你可得搞出点名堂来。"李主任不负众望,用精湛的技术,一丝不苟、雷厉风行的作风感染着周围的同志,一批青年才俊在他的带领下成为"外科专家"……今年,医院又有3名青年医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们一再要求与医院签协议,毕业后回张掖。
好环境、好政策,也使一大批中青年业务骨干脱颖而出,副主任医师王霞,今年只有36岁,2000年进修归来,在上级医院专家指导下率先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术、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生理检查等技术。最近她又开展了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咨询及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规范性治疗,使冠心病患者得到有效救治,降低了死亡率。 今年41岁的主任医师朱兴仁,从事骨科工作20年,先后开展各种手外伤及晚期功能重建手术,先天畸形及儿麻、脑瘫后遗症矫治,断指(肢)再植术,全髋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拇指再造术等,在这一领域已跨入省内先进行列。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