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化疗中如何保护血管
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长期行静脉化疗的病人,有些静脉血管部位可出现黑色或明显的色素沉着,这主要是因为化疗药物毒性强、刺激性强,对血管的刺激所造成,那么,在临床上,我们如何保护化疗病人的血管呢?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血管的选择
要选择粗、直、弹性好、血管充盈性好,避开关节、肌腱易于固定的血管,比如上肢大静脉,此类静脉无静脉瓣,药物在局部的滞留时间短,从而相对的减少了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尽量不要选择手背、足背的小静脉,也不宜选择下肢静脉做化疗,而且在化疗过程中还要注意有计划的、交替的使用静脉。
二、注射之前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之前应先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回血良好,确保穿刺成功后,再使用化疗药物。
三、提高穿刺成功率:
根据化疗药物的浓度及速度要求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过大易损伤血管,过细容易造成堵塞或滴入不畅而达不到治疗要求。对于穿刺没有把握的血管也不宜做实验性穿刺。
四、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早发现有无液体外渗、局部疼痛等情况,如病人感觉疼痛,即使回血良好,也应该停止在该部位的继续输液,如果发现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疼痛等情况,一般属于静脉炎的表现,此时应该减慢或停止输液,还可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以减轻症状,硫酸镁主要是由于其高渗作用,促进局部水肿液的吸收及消散。
五、渗漏的处理:
如发现已有外渗,不可立即拔针,可注入5——10ml生理盐水,注入盐水虽可加重局部组织肿胀,但可减轻局部药物浓度,从而减轻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如渗漏较多,可用0.1%的普鲁卡因10ml+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5mg沿外溢外缘由外向内做点状注射,其范围要大于外渗范围作局部封闭,或者用2%的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20ml+地塞米松10mg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封闭,一天一次,连续三天,主要是达到消炎止痛、减轻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的作用。毒性较小的化疗药物外渗时,可用冰袋冷敷24小时。渗漏初期一般不用热敷,以免增加药物吸收而加重组织坏死,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药物,如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其毒副作用常有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病人感觉输液肢体麻木、疼痛,此时应告知患者注意保暖、不可接触冰冷食物,不喝冷饮,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均可自行消失。
六、化疗药物输完后
输液完后继续滴入生理盐水,其主要目的是冲洗停留在血管表面的药物,减轻刺激性,从而达到防止血管变黑的目的。
七、注射完毕拔针后
针眼部位应加压片刻,并抬高输液肢体,有利于药物随着静脉回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