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兼协同聚合力 医教融合共发展 | 护理学科专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素养提升专项培训活动在我院顺利举办
为深化医教协同、推动校院融合,加快建设高素质护理师资队伍,8月4日至6日,护理学科专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素养提升专项培训在我院顺利举办。附属医院护理骨干教师(遴选师资)、护理学院全体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25级硕士研究生(线上)、附属医院护理实习生等100余人齐聚一堂,通过专家讲座、教学示范、试讲研讨等多元形式,共探护理教育与科研创新路径。
协同共赢:校院联动绘就育人新图景
8月4日下午,培训在开班仪式后正式拉开帷幕。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高鹏程参加开班仪式。护理学院院长田莉梅作《护理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评价》专题报告,立足学院多层次人才培养实际,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护理师资建设的标准与实施路径。报告深入剖析了当前护理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探讨了"专兼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质量保障机制,提出完善管理体系、优化教学评价等具体举措。田院长强调,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提升护理教育质量的核心,必须通过院校深度协同,着力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复合型师资团队。
郑海燕教授以《示范教学:如何上好一堂课(教学设计)》进行示范教学,生动展示了如何将临床案例融入课堂,助力教师提升课堂吸引力与教学效率,为新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范本。
王爱君教授则聚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教学应用》,通过具体的方法及案例分享,阐述了如何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何昱苇副教授在《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提出“平台-工具-场景”三阶赋能路径,助力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工具,落地数字化教学闭环,实现教学流程智能化重构。
专家领航:前沿理念照亮教学科研新路径
8月5日,培训聚焦科研创新与学科发展。四川大学商学院工业工程管理系副主任张欣莉以《护理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与师资发展创新》为题,聚焦“人工智能+护理管理教育”,提出“多元化师资+一岗五责”模式,通过跨学科协作破解护理人力配置、流程优化等现实难题,为护理领域新质生产力赋能,构建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蒋艳教授带来《从科学研究范式转变看护理科研》讲座,解析科学研究范式从经验证据、理论科学、计算科学、数据科学到人工智能范式的五重变革。阐述新时代科研范式变革的趋势下,护理科学研究要立足临床,以解决临床痛点转化为论文突破点,最终反哺临床,给大家展示了一堂深入浅出,醍醐灌顶、别开生面的科研课堂,为护理科研创新指明路径。
学科前瞻:共绘护理“十五五”发展蓝图
当日,蒋艳、张欣莉两位专家与护理学院及附属医院教师代表围绕“护理学科'十五五'发展规划”开展专题研讨。与会专家聚焦护理专业建设、研究生培养以及临床护理学科发展与护士专业价值体现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多维度思想碰撞凝聚了发展共识,为未来五年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绘制了实施路径。
8月6日的培训聚焦临床教学实践,杨淑珍教授作了《护理学院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专题报告。通过系统化教学准备和规范化管理,可确保教学环节有效衔接,切实提升育人质量,为新教师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学指南。
随后,第四十九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蒋艳主任以《在爱和希望中前行——华西护理人的故事》为题作精彩报告。她结合自身职业发展的成长历程,生动诠释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的深刻哲理。报告中,蒋主任分享了华西护理人在逆境中坚守初心、共克时艰的感人故事,强调“专业、精业、敬业”是护理人共通的专业语言,号召在场师生坚守职业初心,传承南丁格尔精神,共同书写新时代护理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实践研磨:试讲研讨夯实教学基本功
为检验培训成效、提升实战能力,本次培训特别设置新教师试讲与研讨环节。附属医院遴选的4位临床教师代表进行15分钟试讲并接受专家评议。5位专家分别从教学准备充分性、教学文件的规范性、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设计合理性、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提升临床教师教学胜任力。
在培训总结环节,附属医院杨小梅主任对本次培训作了点评。她提到,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能力提升的“充电”,是校院协同育人机制的生动实践,更是推动护理学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构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协同共赢"的护理教育新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在AI时代背景下,临床教师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主动弥补教学、科研短板,持续提升自身能力,努力缩小临床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差距。她要求全体临床教师保持“知不足而奋进”的学习态度,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主动求变,真正成长为临床、教学“双师型”人才。
培训虽已落幕,但校院协同的步伐不停。护理学院与附属医院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让“专兼结合”成为护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让“医教融合”结出更多育人硕果,助力护理高质量发展。(审核:护理部 杨小梅)
用户登录